当世界无法驶向光明,我会陪你走在黑暗里 1936——战争来临前的昨日世界 奥斯坦德——夏日海滩上的流亡城市 斯蒂芬·茨威格&约瑟夫·罗特,流亡途中的友谊之夏
2.德语文学大师斯蒂芬茨威格与约瑟夫罗特流亡岁月线.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式高艳美学,致敬战争前的昨日世界。
奥斯坦德位于比利时西海岸,是一座宁静的滨海小城,素以充满夏日风情、风光旖旎的金色海滩闻名,是欧洲著名度假疗养胜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主义盛行的欧洲、黑暗降临前的1936年夏,许多遭受德国纳粹迫害的流亡作家、出版人、艺术家、知识分子辗转聚集在奥斯坦德,在此形成特有的流亡作家文化圈,在黑暗来临前继续从事创作。
《奥斯坦德1936》以回忆录兼小说的形式,聚焦当时流亡到这里的文坛颇负盛名的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和约瑟夫·罗特两人真实的友谊,书中还穿插其他作家如Ernst Toller、Irmgard Keun, Egon Erwin Kisch和Hermann Kesten等人身影。回顾他们的流亡岁月,讲述他们的爱与希望、痛苦和绝望。
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1969年出生,现任《法兰克福日报·周日特刊》副刊主编。2009年因《焚书之书》获得“图霍尔斯基-文学传媒奖”(瑞典笔会文学奖)。
《布达佩斯大饭店》以及韦斯·安德森电影的粉丝应该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它包含酒精、性、阴谋,拥有让读者把它作为一部影片去想象的电影感。
一个时代的回响,就像欧洲坠入黑暗一样,在奥斯坦德的作家们试图用爱与文学创造出一个“避风港”——即便他们知道这注定会失败——魏德曼用敏锐而娴熟的技法捕捉到这一点。
炫目而优雅,用这样一本小书表现出“伟大的欧洲人”一个世代的消逝,是一种成功。
此时正值夏季。海滩上,五颜六色的小木棚在阳光下闪着光亮。奥斯坦德一条宽敞的林荫大道旁,一座白房子的三楼,斯蒂芬 · 茨威格正坐在包厢式阳台里,面朝大海。这是他一直梦想的:在夏日,一边写作,一边望入这空阔辽远。他的楼上,住着秘书洛特 · 奥特曼(Lotte Altmann),他们已相爱两年。一会儿,她会带着打字机下来,他会接着口述他的传奇故事。只是这故事总会在一个地方停下来,在那里他不知道该怎样继续讲下去。这种情形出现有几个星期了。
也许约瑟夫 · 罗特知道其中的缘由。过一会儿就像这个夏天的每个下午,他会在小酒馆见到这位老友。或者,知道其中缘由的,会是其他人中的一位,是某一讥讽者、某一斗士、某一嘲弄者、某一恋爱中人、某一运动员、某一贪杯者、某一高谈阔论者,或某一默默不语的观察家。这些“其他人”正坐在下面, 在奥斯坦德这条林荫大道上,翘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返故园。这样的问题每天都会让他们绞尽脑汁:为让这个世道变变模样,他们究竟能做些什么。他们希望局势转变,那样的话,他们又可以回到土生土长的祖国;那样的话,他们日后还可作为宾客再回到这海滩上来度假。可如今,他们却是这度假胜地的流亡者。这些人就是看似永远快活的赫尔曼 · 凯斯滕 ,布道士埃贡 · 埃尔温· 基施, 维利 · 明岑贝格,香槟女王伊姆加德 · 科伊恩,游泳健将恩斯特 · 托勒,还有“战略家”亚瑟 · 库斯勒。他们既是朋友,又是“敌人”,他们都是被这年 7 月心血来潮的世界政局,抛到这海滩上的流亡者,都是要抗拒世界败落的倾诉者。
这是 1936 年的夏天。透过大窗眺望大海的茨威格,想到自己也将加入这些流亡者的行列,心中喜忧参半,百感交集。直至几年之前,他的生命还正勃勃怒放,备受推崇、钦佩与倾慕。现在,他却感到害怕,他感到自己遭受着无数义务、无数无形桎梏的束缚。没有什么解决方案,没有什么可以依靠。
不过,还有这个夏季,还有这个一切都该再来一次转变的夏季。转变该在这里发生,就在这个点缀着座座壮丽白房的超宽的大路旁边。这里还有一个大赌场—那是一座令人惊诧的幸运宫殿。这里,弥漫着假日气息,松散、休闲。这里,晃动着冰激凌和阳伞。微风徐徐,拂过五颜六色的小木棚。
他第一次来这里时,已是很久以前了。1914 年的不幸正始于此,始于这条海滨大道上报童带来的消息。那时报童们每日在路上高声喊叫,又激动又兴奋,他们在干着他们认为的人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