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英同学顺利考取中央民族大学的消息,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她就读的淯阳市第一家民营教育机构——育才学校,更是不惜动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大高分贝的宣传力度,广泛炫耀学校的教学取得的显赫绩效。在学校的大门门楣上设置IED巨幅屏幕,打出滚动式的宣传字幕;在收视率很高的电视频道上插播宣传广告;在城市中心的新华广场上矗立起巨幅的宣传牌匾,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其真实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招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这所自誉为国际化的一流民营学校,在内陆城市首次开创了商业化运作的先河,因此,它成为了当地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炫目亮点。
身在北京的杨盈盈全力帮助小英子办理完入学报到的事宜后,按照事先的行程计划,她在北京滞留了几天,终于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及亲人们相聚,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日子。当她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亲人急匆匆地回到学校后,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件重大的喜讯正在等着她呢!上班的第一天,她被学校的郭校长亲自召见,当场对她宣布了一项重要的决定,学校晋升她为特级教师职称,并且颁发一万元特殊奖金,最后还勉励她要继续在特色教育中发挥带头作用,取得更加优异的教学成绩,为学校努力打造出特色教育的金字招牌做出更大贡献。
默默无闻的杨盈盈由此在淯阳市教育系统名声大振,一时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有的学校不惜血本要招揽这位炙手可热的“重量级人才”,更有许多家长慕名而来,要送孩子跟着她学习舞蹈,走艺术门类发展的捷径。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专业人才的杨盈盈,深知开展特色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它具有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的培育人才的自然规律,不可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像割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的收获,反而更需要执教老师慧眼识珠,从芸芸众多的学生中选拔出真正有艺术天赋的好苗子,精准施教,持之以恒。即使是这样,在专业的发展道路上,真正能够成功攀登艺术高峰者,凤毛麟角。兴趣、天赋和勤奋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小英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如此。为此,她不被诱人的名利所动,坚守知恩图报做人、脚踏实地做事的人格底线,依然决定继续留在育才学校遵循特色教育的育才规律,努力探索育才、成才的教学途径。
有一次,在基地司令部工作的老战友刚好路过部队营区,顺便看望了李陟与其拉拉家常,当他听说李陟递交转业申请报告已经几个月了至今杳无音信时,便埋怨道:“既然你已下定了决心要转业回家照顾母亲,那就抓紧时间催办呗,干等着有什么用呢?”李陟无奈地说:“我现在手头上有这么多任务,哪有时间往上面跑呢!要不拜托老兄帮帮忙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陟接到了那位老战友打来的电话,向他告知其转业申请报告的审批情况。“从基地政治部了解到的情况是,你是大校军衔的高级专业技术干部,基地没有审批权限,他们已经将你的申请报告和相关材料上报给了总部……”
渺茫。如今他心里最牵挂的事,就是要切实兑现与小英子离别时许下的承诺,尽快办理转业事宜,回到家里照顾孑然一身母亲,免除女儿的后顾之忧。可是,他心里也明白,真正落实这个承诺并非那么容易,是需要有一个办理的过程。假若这件事情任意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让一个饱经风霜风烛残年的银发老人枯守老家或者跟随自己风餐露宿,都是令人于心不忍的。面对这一令人揪心的现实问题,他感到头疼不已,可是又实在无能为力,身为一名受党和部队培养多年的军人,不管遇到天大的事情,也只能以顾全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做出个人的巨大牺牲。为此,他无疑陷入了茫然无措的无奈窘境。
使她能够安心学习,他已向上级递交了转业申请报告,至今未获批准……最后,李陟还将自己珍藏的小英子的书信交给了林记者阅读。
全神贯注的林记者,完全被李陟这番充满了真挚情感语言朴实的讲述陶醉了,令其如醉如痴,更使他的思绪沉浸在了一个个饱含着泪水和温
情的真实情节之中,难以自拔,令其感慨。跟随他一起采访的基地政治部的宣传干事,也被李陟一家人为领养烈士遗孤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可歌可泣的无私奉献深受感动,潸然泪下。采访中获得的这些真实生动的采访素材,使得激情洋溢的林记者,再次被激发起了强烈的写作灵感,促使他迅即酝酿出一篇沾满泪水充满激情的长篇通讯,挥洒犀利铿锵的笔墨,抒写讴歌人间大爱的激扬文字,使其再次震撼世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