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胜利露出曙光之时,如果因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就麻痹大意、马放南山、懈怠松劲,那就只会给疫情反弹留有机会,让复工复产和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大好局面陷于被动。因此,越是胜利在即,越是需要坚持,越是需要咬紧牙关、慎终如始。
当前,我国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每天新增确诊病例已降至两位数,很多省份已连续多日零增长。有人把这个阶段,比作与病毒斗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相持,语出《战国策·魏策四》:“秦、赵久相持于长平之下而无决。”意思是双方对立、争持,互不相让,一时还不能确定谁胜谁负。此时,最要紧的是比谁更有耐力,谁能够坚持到最后。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有一句至理名言:“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相持阶段,最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相持阶段,必须慎终如始,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必须继续抓紧抓实抓细,才能最终战胜病毒。在胜利露出曙光之时,如果我们骄傲自满、懈怠松劲,病毒就很有可能反扑过来,“杀一个回马枪”。
越是困难,越是需要坚持;越是胜利在即,越是需要坚持。坚持是“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的初心不变,坚持是为了大获全胜而必须做到的“慎终如始”。坚持,是对意志力的考验。意志在于磨练,成功则在于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我们就能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换句话说,与病毒“相持”,只有比病毒更有耐心,更有毅力,才能笑到最后、赢到最后。
疫情防控初期,各地严阵以待、严防死守,实打实地落实各项防控举措,一刻没有懈怠,一刻没有马虎,一刻没有麻痹大意,一刻没有动作迟缓,才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成效。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阶段,在“战疫”露出胜利曙光之时,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再坚持,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才能不使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才能守住好不容易与病毒作斗争换来的“相持”战果,才能不断拓展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直至取得最终胜利。
因此,当前疫情防控仍需在抓紧抓实抓细上下功夫。因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就麻痹大意、马放南山、懈怠松劲,只会给病毒反弹留有机会,让复工复产和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大好局面陷于被动。我们唯有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继续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实做细做好,防范疫情防控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漏洞,补齐疫情防控工作中仍存在的短板不足,让疫情防控工作万无一失,才能取得“抗疫”的最后胜利。
疫情防控慎终如始、坚持不懈,考验的是党性原则,彰显的是责任担当。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更不能将接下来的防控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将“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真落实、硬落实,坚持到疫情结束的最后一刻,以最终的优异成绩,完成疫情大考。(唐剑锋)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